房科院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暨黨支部聯(lián)組現(xiàn)場教學活動
——尋訪紅色遺跡 提高為民服務的自覺性
6月28日上午,落實私房政策處和房科院中心組領導干部及其內設機構負責人,,聯(lián)組到老漁陽里2號等地進行現(xiàn)場學習,,尋訪建黨初期的歷史遺跡。本次活動特邀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周新普教授進行現(xiàn)場講解,。參加活動共有19位,。
房科院一行人首先來到被譽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發(fā)祥地的老漁陽里2號。周新普教授帶領大家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時的奮斗歷程后,,從“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這一論斷出發(fā),,條分縷析,,縱橫捭闔,,從多個方面分析了老漁陽里2號的重要地位。介紹了在風云際會的年代老漁陽里2號開創(chuàng)的多個“第一”如: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旗幟鮮明”的機關刊物《共產黨》,,舉辦了第一所培養(yǎng)干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成立了第一個出版機構社會主義研究社等。
隨后,,大家來到了南昌路180號,,這里曾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部。中共中央派出毛澤東,、羅章龍,、王荷波三人參加上海執(zhí)行部工作,在此期間毛澤東先后負責國民黨黨員的重新登記,、黃埔軍校在上海地區(qū)招生的復試,、上海各界追悼列寧大會的組織籌備。期間毛澤東身兼數職,,既要做組織部和文書科的工作,,又要處理平民教育委員會的事務。
最后,,大家來到了位于云南中路171號的中共“六大”以后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這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機關舊址。周新普教授從人物線索出發(fā),,講述了周恩來,、朱端綬、毛澤東及鄧小平在這里的革命往事,。重溫了早期共產黨人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
與以往平面化的黨史學習不同,,本次現(xiàn)場教學在實景中提煉故事,,從故事中感悟歷史,,讓此次的四史學習更加立體化。在富有紀念意義的小巷中,,邊走邊看邊議,。落實私房政策處的任處長指點周邊多棟修繕復興的老式建筑,也為大家講述落實私房政策后房主獲得產權的故事,。大家感受著每一棟建筑,、每一塊磚瓦曾經崢嶸歲月的故事,也感受著以人民為中心黨的溫暖,,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勇?lián)姑?、扛起擔當的思想自覺性,進一步提升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而不懈奮斗努力的行動自覺性,。